楊式小架特點和陳式異同 已關閉
懸賞分:0
楊式太極拳是從陳式太極拳發(fā)展變化而來,而楊式小架太極拳代表了楊式太極拳早期的風格,從其特點上還可以看出其脫胎于陳式太極拳的印記。此拳演練中螺旋纏繞、勢勢相連、綿綿不斷,進退轉換、往復折疊、纏絲圈一圈接一圈,圈圈相連、環(huán)環(huán)相扣。楊式小架太極拳繼承了陳式太極拳的精華——螺旋纏絲運動。但是,楊式小架太極拳在演變過程中已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陳式太極拳大開大合以及發(fā)勁似螺旋那么明顯不同,楊式小架太極拳身法中正﹑姿勢緊湊﹑剛柔內含﹑動作更細膩﹑纏絲圈更小,發(fā)勁方面已改為隱于內的發(fā)勁,在速度上陳式太極拳快慢相間蓄發(fā)相變,楊式小架太極拳速度已趨于均勻柔緩,但其間仍然有或快或慢的變化,呼吸與陳式太極拳一樣采用“氣沉丹田”與“丹田內轉”相結合的方法。值得提出的是與陳式太極拳相比,楊式小架太極拳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更加突出和加強了對于內纏絲圈的鍛煉,將加強內纏絲圈的鍛煉作為增進意與氣鍛煉的一個重要方法和手段。要求在行工走架中要時時處處注意走好內纏絲圈,以此來引導意與氣的鍛煉以及推動外部纏絲圈的運行。那么,什么是內纏絲圈呢?內纏絲圈---顧名思義就是在拳架的練習當中身體內部所走的纏絲圈。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太極拳的纏絲圈歷來就有內圈與外圈之別,也即內纏絲圈與外纏絲圈的分別。纏絲圈的鍛煉也有由大到小、由外到內逐步過渡的練習方法。只是許多人對于內纏絲圈不熟悉或者不知道該如何進行練習。下面我們就以楊式小架太極拳為例將內纏絲圈的練習方法做一介紹?!?br/> 上面談到楊式小架太極拳非常重視內纏絲圈的鍛煉,要求在功法和拳架練習中時時處處注意走好內纏絲圈,其實這正體現(xiàn)了楊式小架太極拳的特點和風格,體現(xiàn)了楊式太極拳發(fā)展的趨勢,即向著注重內部意與氣鍛煉的方向發(fā)展。可是,楊式小架太極拳內纏絲圈為什么沿著“∞”字形路線運動?這是為什么呢? 可以說這是因為楊式小架太極拳在鍛煉中很好的遵循了人體自然運動的規(guī)律,內纏絲圈沿著“∞”字形路線運行這是由人體生理結構所決定,生理機制使然,非常符合人體力學原理。讓我們從人體的生理結構方面來進行分析。從人體生理結構方面來看,我們人體主要由頭、身軀、兩條腿和兩只腳以及兩條胳膊和兩只手所組成,各部分依靠關節(jié)進行連接,也都圍繞著關節(jié)進行旋轉運動,有公轉與自轉。人體在運動時,比如跑步﹑拳術的練習等等運動,我們的身體隨著運動的進行總是在一左一右或者一右一左的旋轉運動。因此,可以看出旋轉是人體進行運動的最重要形式。太極拳在長期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太極拳的創(chuàng)造者們---我們的太極拳先賢們,在對各種拳術研究的基礎上,又對人體這一運動形式進行了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掌握了其中公轉與自轉的內在規(guī)律及其在保持人體平衡以及用于技擊方面所能發(fā)揮的巧妙作用,將其與傳統(tǒng)文化中自然辨證法的思想和健身理念相融合,由此而發(fā)明了以螺旋纏絲運動為主的拳術---太極拳。這是我們先賢們的一大發(fā)明。可以說在把握人體旋轉運動的規(guī)律和把握人體旋轉運動的力學原理方面,以及將其科學的運用于技擊理論與實踐方面,太極拳是中國所有拳術中最突出最典型的一個。太極拳是體現(xiàn)我們東方哲學自然辨證法所追求的自然﹑平衡與和諧最具代表性的拳種。而太極拳螺旋纏絲運動的內在規(guī)律,人體內部螺旋纏絲的運動路線,就是沿著“∞”字形路線旋轉運動,走“∞”字形纏絲圈,這樣做最符合人體內部螺旋纏絲運動的規(guī)律,最符合人體力學原理。這就是楊式小架太極拳內纏絲圈沿著“∞”字形路線運動的原因?!?br/> |